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百度云 > 正文

《热辣滚烫》电影百度云无删减【完整HD1080p/MP4中字】云网盘

《热辣滚烫》电影百度云无删减【完整HD1080p/MP4中字】云网盘

《热辣滚烫》电影百度云无删减【完整HD1080p/MP4中字】云网盘 百度网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gsbgvbghfhgt6vbp8...

解经傳,字仲说、号衡峤。 明朝(1569.9.12-1638.9.4)年间人,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进士,第三甲二百零八名。初任直隶完县县令,移长垣,补济源,调郏县。迁兵部主事,提督武学,移易州道布政使,晋职方郎中,任大梁参知政事,保定巡抚,晋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职,诰授通奉大夫。 解经傅是明朝二百多年历史中排列前十多名的大将军,历史上给于他极高的评价。将军是关中韩城人,当年朝廷为他建的将军楼虽今易主,仍存。将军逝世后与初恋结发到老的夫人薛丹桂合葬,今墓虽平,但墓塔仍在。作者将传说中夫妻二人的初恋故事整理出来,奉献给各位尊贵的读者,以纪念他们崇高的人生品节。 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的古历七月二十六日,解经傅县学的老师薛时化先生的六十寿辰,古时候六十岁生日一般都过的很隆重。薛先生乃一介地方官绅,他的社会威望极高,桃李遍布南北。当然,正寄读于门下的学宫弟子,在老先生六十华诞寿辰时,颇为认真,门下集体参加了他这次隆重的先生寿筵。 薛时化先生府上在涧南村中,距县城只隔一条长年不息的澽水河,北方的溪流不怎么大,可是,这七月里季节的河水是稍大了一些,一群群白鹤不时精美图集 (55)在河流上下飞来舞去。学生们都穿着明朝文化人特流行的那种非常有气质的服装,他们挽起裤腿,手拉手越过流趟的澽水河(也叫县南河),就到了老师的村子。前面的两个同学抬着一幅刻有“清品至兰”四个大字的木匾,同学们排着队进了村子,从巷道经过时,吸引着村里的老少爷们,显得格外有朝气。到了门口,由于门前的巷道人比较多,队列停下来排成一行,往家里慢行,进了院子他们在正厅的台阶下,排成一个方块形队,可以说几乎把整个院子给占满了。 同学们的负责人站在队列的右角头,老师和师母各自从方桌两边的椅子上站起来,不亦乐乎。院子的人也都自觉肃静下来,同时,坐在厅堂的各界名流也都似乎严肃肃敬敬,恭维礼谦。 同学负责人开始喊:“为导师(明朝时对老师的一种尊称)敬匾。”然后,两同学抬匾于老师和师母面前并安放于方桌前,大家长时间的掌声。负责人又喊:“请导师和师母坐下。”待老师和师母坐下后,抬起头来一看,门下学生们已跪于地上。老师和师母忙说:“免礼,免礼。”学子们站起后,很整齐的喊:“热烈庆祝导师六十寿诞!”引起一阵掌声,同学们又整齐的跪下,行叩头礼,起来又喊:“导师辛苦了!”又是一阵掌声,然后又跪下行拜叩头礼后,起来又喊“导师长寿一百岁!”再次一阵稍长时间的掌声。 老师和师母又站起来说:“免礼,免礼。”老师添一句:“谢过弟子。”便回一鞠躬礼。 学生负责人又喊:“由解经傅同学赋词以贺”。只见解经傅个头最高,眉目清秀,白净的脸庞,头发黑亮,面部略带丰润,同时呈现两叶桃花红韵的娃娃脸,实在一幅青春少年的可爱相貌,又显得稳健成熟,胸有成竹。他健步从队列的后排走到正厅的台阶上,站在厅门侧的外边,为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又下了一格(级)台阶,站到中间的台阶上朗诵刚作的一首为老师的祝寿词《锦堂春》。 解经傅大声又显温和地朗诵“锦堂春”: 恭贺薛导师六秩大寿 澽水清自流,狮山绿入云。一朝儒师兴夏阳,余晖映缤纷。 润泽细无声,雨露催春笋。甲子年华重秋色,君子正德伦。 他没有拿稿子,吐字诵句有节奏,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这一切被所有人连声夸赞。特别是让一个人注意到,就是薛时化老师的小女薛丹桂。 她听傻了,看呆了。因为她站在母亲的身后边,连解经傅的背影都那么刻骨铭心…… 几个同学接着为老师咏诗颂词后,同学们一起吃了韩城馄饨(乡俗早餐)。不久,大哥经雅和嫂子赵荔枝也一起为老师拜寿来了。 解经傅的赋词,当然也引起了师母的注意和赞赏,但师母根本没有顾上往哪里去想什么,晚上老俩口也就劳累的受不了了,早早就休息了。 唯独薛先生那还未出阁的小女,怎么也难入睡,她记的很清楚,那堂上赋词人叫解经傅,声音是那样的洪亮宜耳,读诵节奏是那样轻松庄重,举止祥和,大方自然。他的额头与两腮均衡有度,眼眉与眼睛分明协调,眉宇间显出聪明和尊严。 难到这就是我心中的白马王子吗?她含糊不清的在反复回忆着白天的一幕,不知不觉的就天亮了,也就是天明(韩城人称“起间”)那会儿才打个盹。只听见母亲在叫起床,她迷迷糊糊的叫所非答地拉着那姑娘家特会撒娇的口语:“哎哟,妈呀,我该怎么办哪?”“起床啦,再别说梦话了,”母亲没有在意的回道。 薛老师由于频繁的接待宾客,也没有注意到小女儿的心思。解经傅那天根本就没有丝毫的意外感觉。 很快就到了中秋节这天,薛老先生要回家与家人同吃羊肉饺子,这也是古时延续至今的传统饭,千家万户是一样的,表示欢庆丰收、合家团圆的节日,仅次于春节。 老师回到家后与家人围在一个方桌上吃饭,姑娘丹桂边吃边问:“爸,那天你过六十寿时作词的那个弟子是哪里人?”薛先生回答说:“北原上人,兄弟三人都考秀才了。” “那他是哪个村的人嘛?”丹桂又接着问:“姓解,是解家村人,这个解经傅是我心爱的门徒,人家娃就是个天才,那兄弟们都有作为。”父亲接着又回答。老师说起他的学生时津津有道,丹桂的母亲倒像是听出个什么。丹桂鼓足勇气也就问了那些,再没有往下问,借着盛饭,就离开了饭桌。 丹桂的母亲试探性的给老头讲:“这女子最近一段,有时候老傻站着,有时候钻到闺房不出来,学习也不在心,好像有什么心事。”薛先生回答:“一个小女子能有什么想法,你让她在家好好读书就是了。”丹桂母亲看老头好像没在乎,也就“哎”了一声,表示同意老头的说法。 中秋节时,解经傅回家去了,听父母亲讲,说媒的红娘介绍东家的、西家的,有给经傅、有给经邦介绍的。两兄弟一个比一个态度坚决,坚持不找媳妇。 收假了,经傅好像什么事都没有过的似,薛老师也好像没有发生什么,正常授课,照常工作。 有一天下午,薛老师静静坐在自己办公室的椅子上,足足有几个时辰,猛然冒出一句话:“难到我闺女丹桂看上了解经傅弟子不成?”他独自嫣然一笑,又摇摇头离开了自己的办公桌,出了房门。在门口,双手指头相互一连叉,腰弯下闪了几次,又腰直起,头朝后再闪了几下,双臂伸展向后闪几下,又握拳,胳膊弯回再闪几次,连做了几个来回的活动操。老先生感到轻松多了,向那明伦堂方向走去。 过了几天,为解经傅提媒的人又到学宫来了,是一位王先生,王先生受人之托,因为和薛老师熟悉就来找他了。薛先生这次是断然拒绝,因为他知道王先生和女方家关系很近,并说自古以来是男方求婚,解氏家族是户普通人家,反倒都是些地方名绅倒央媒人了。王先生听话不对味,忙笑着说:“薛大人,您不必在意,不瞒你说,我前阵到解家村去了,人家说孩子在城里读书,等娃回家了再说,过了没多久那解先生给我回了话说:“女方家道好,人气也好,是个大家闺秀,只是我那不听话的娃,死活不愿成婚,大明朝是个开诚的世道,我们也拿儿子没办法啊。” “薛大人,我今天来是向你求个办法。”王先生还是不甘心的说。薛时化看这个王先生缠住不放,就干脆给他来个硬的说:“王先生,学府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我薛时化一生循规守节,老了不能犯糊涂啊!这等事情,你还是不要难为我好,这娃志向大着呢,恐怕你到哪里都无济于事。”王先生看薛大人这里无活话余地,也只好尴尬而离。 薛教授一心想呵护自己的门徒,但是他老人家却不知道自己的女儿为解经傅单相思已困闺成忧,束手无策到了度日如年的地步了。 中秋节时薛丹桂鼓足勇气,问了父亲一点解经傅的情况,得到了一丝安慰,但仍然愁囧无策。因为父母亲就看不出有任何反应,女儿已14岁了,她们总认为尚小。薛丹桂回到闺房作了一词《钗头凤》: 春词锦,花堂丽,瞬念生苦缠心间。秋风劲,迟来宴。半边愁绪,怕说都晚。难,难,难! 狮山秀,龙潭瀑,孔学无理于婵娟。闺房静,闲俗淡。满心君念,此生无缘。怨,怨,怨! 一厢情愿,剃头担子一头热。爱的幼芽,在一个芳龄花季少女的心房萌生了,并且她的欲火猛烈的燃烧起来。 说话就到了古历的九月天,入九月韩城巍山西的香山寺,一年一度的古会从九月初一至九月初九是正会,但由于规模比较大,经常要延长几天。 古时候大姑娘、媳妇、太太们平时是不让出门的,严格的讲,礼送家里来的客人时都不让出家门,到院子的水眼口就得止步。只有唱大戏、赶大会、过喜事或走重要亲戚才能出门,封建社会对女子的管束是非常严苛的。 薛家是远近闻名的望门家族,家族的势力是比较大的,有兄弟在朝为官,家里人出门要显得较阔绰一些,大马车、轿子是必然的。 母亲每年都要赶这次集会,因为那里有母亲一个姑姑家,借着赶会,每年只走一次姑,姑姑和家人都很热情,每年逢会期间把薛时化家的所有来人都是盛情款待,她们有时候也能住上十多天,因为离家要大几十里地,来一次不容易,她姑总要多挽留些日子。 八月三十日这天,母亲要去学府告诉父亲去赶香山寺古会的事,小女薛丹桂也要去,母亲就带她一起去学宫。女儿高兴极了,小时候常去,熟悉的很,但这次她去是有动机的。她将自己作的《钗头凤》词,折叠好装进衣袖中,母亲虽然也是文化人,但她不愿给母亲讲。 随母亲进了父亲孔学的办公室,母亲和父亲谈有关事情,丹桂坐到爸爸身边一言不插,只是从门缝往外张望,院子根本无学生,但是她总希望解经傅能出现在院子,可惜她的愿望未能实现。 母亲和父亲说话结束后,父亲看着丹桂说:“丹桂近来都学些什么课程?怎么看起来好像有什么心思?” 丹桂回答父亲:“爸,我想在这里读书。”丹桂是父亲在外地作官时出生的,在外地长了十多岁,所以不会像韩城娃喊父亲时叫“大”,显得就有些较文明,又大方。薛先生听了后,笑了起来,母亲也笑了。 “这是什么世道啊!只兴男娃进学宫。”丹桂撅着个嘴说。 父亲知道女儿有心事,就说:“丹桂,有什么想法给爸爸妈妈讲。”丹桂从衣袖里取出张纸,递到爸爸手中,然后拉着母亲的衣袖说:“妈,咱们回家。”母亲笑着说:“这死女子,还有秘密啦,我和你爸的话还没说完呢。” 其实父母亲说些什么,丹桂根本没有听进一句,薛先生拿过闺女的词作,一字一句认真念起来了,读完后说:“好,好,好!一首绝好的爱情作品,能流传百世呐,可比李清照,不简单啊!丹桂啊,这不是小事,现在只能说是一厢情愿。” 父亲这一说,丹桂觉得不知所措。母亲在一旁搭言道:“我说我姑娘近来心魂颠倒,茶饭不思。这事今天你已给你爸讲了,咱就不管了,你爸有办法的。” 薛先生什么也没有表态,只说:“丹桂你和你妈一块去香山寺看热闹去,要写诗词,到那请教请教白居易,那地方的文化氛围浓郁着呢。” 丹桂回父亲道:“爸,我记住了,那里的风景好,文化氛围也好,很热闹,我爱去。” 母亲和丹桂临别父亲时,丹桂又说:“爸,我妈给你提的油层馍你赶紧吃噢,别让凉了。” 薛先生只是笑笑,看看老伴和闺女的背影已远了,才转身回府学堂。但是薛先生感到心内沉甸甸的。 在女儿丹桂的鼓动下,今年赶“九月九”香山寺古会是薛家赶会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庙会的前一天就出发了。 薛夫人,丹桂,一个儿媳,丹桂的大姐,一个外孙,一个内孙共六人,加三名车夫,动用了三套车,两辆马车、一辆驴车,共九人,马车拉人有顶蓬,驴车运礼物和一些衣服等个人用品之类的东西,吃罢早饭约一个时辰后才上路出发了。 马车行驶到芝川里茶馆门前稍停了一会,每人喝一碗茶或开水,便向西方向驶进,道路一直是慢上坡,同路还有人或车辆,但是薛府的马车就显得好多了,前面的是辆枣红色骏马套车,第二辆车是匹淡红色稍低点的马车紧跟着,最后的是辆驴车,那驴车一步也不落后,紧紧地跟着前面那两辆马车,一路越过好多辆车。 中午已过了些时候,车才到上官庄村便停下来,人们在街上吃了顿便饭,又向西山方向驶进,路上的人也多了,车也多了,坡也陡了,行进速度慢了许多,想往前走,因路面比较窄,不好向前越。 半后晌,她们终于行到了巍山顶上,马车在那稍作休息,薛夫人一行六人上庙堂为庙上爷爷神献了祭品,进了香。庙上巨大的柏树让孩子们看不够。在薛夫人的严厉催促下,丹桂她们几个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庙院。 巨大的柏树屹立在那高高的山冈上,丹桂连母亲六个人试着手拉手也没有将其合围住。薛夫人给孩子们讲,她听爷爷说过这棵树估计有上万年的历史,大概是人类进入韩城时,有心人植于此地,所以独独一棵。美丽的庙院,将那山冈装点的像张画卷,怎么看像是站在龙头上,下面的山坡地很像龙爪样一目了然。美极了,大自然如此神妙,人类又是如此之聪明。 从巍山到香山寺还有成十里多路程,尽管夕阳临暮,但是沿途的黄色野菊芬芳迷人。据传说白居易当年的九老会其中立有一条规程,就是道路两旁百丈以内不得开地,不得放牧,还配有专人管理。 薛丹桂不像同行的人一样,多少有些困的感觉,她活泼的像久围在笼子里放出的小鸟一样。于是她的词性大发,吟出一首《踏莎行》: 慢道斜阳,菊花香草,鹰鸽空跃欢飞鸟。晚霞即染看枫林,淡云依下西山肖。 人以何求,自然甚娇,相煎个自红缘老。春光一面事天边,眼前花蕊飞蝶悄。 嫂子与她和侄子坐一个车上,都夸她学问好,并说:“嫂子一生都不会写一首诗词。” 丹桂说:“今天这首词是诗词中最好填的一首词,见景生情,触然韵出,将意和景巧妙运用。我看见山里的夕阳忽觉人生很短暂,看见这路旁的花鸟,又觉得人生很美好。于是联想起,在父亲六十大寿那天,那位赋词人的优美神态,对我印象太深了,我忘不了他,他无情的折磨着我,我现在才明白,是自己爱上他了。这首词也许是触景生情吧!” 嫂子说:“死女子,不嫌怪,这个事让我给妈、大(爸)讲。”丹桂说:“不好办,咱家是官宦人家,书香门第,不能咱们找媒人。这种社会必须是门当户对的大户人家求咱们,但是我爱上了这个解经傅啦,非他不嫁,他是才子。”她又故作沉思的表情,拉着个哀求的口气说:“只是不知道人家解经傅愿不愿娶我为妻,唉,认命吧!” 嫂子说:“不怕,我给爸说,老爸有办法。”说着,说着,就到了香山寺古会上了,天迷糊糊黑,人很多,都各忙其事,为第二天的会上作准备,戏台子已搭好了。车停到了亲戚家门口,母亲的姑姑及全家都亲自接她们,丹桂和嫂子、姐姐、都急着喊“婆”(奶奶),奶奶高兴的夸:“啊呀,我丹桂一年没见,长成大姑娘了,如花似玉的该寻婆家了。”说的个丹桂满脸通红,丹桂顺便回说:“你看我婆啊。”丹桂赶紧上前拉着婆的手,头低下往院内走去。 一天的路途劳顿,三位马夫住一个窑洞,亲戚都和薛夫人的姑姑住一个窑洞,特大的一个炕,薛夫人和姑姑说不完的话,其余的人都睡着了,不知道她们什么时候睡着,也不知道她们什么时候又起来,还接着在说话,真是姑姑侄女,情深意重啊。 第二天,也就是九月初一,古会正式开始了,卖小吃的应有尽有,卖山货的、卖各种野兽肉、皮货的,卖布匹的、卖衣服鞋袜的、卖粮食的,好象什么都有。合阳人、石堡人、洛川人、澄县人、宜川人与更多的韩城人,都聚集到这里来,是一个非常丰富热闹的贸易古会。当然,主要是香山寺名贯渭北东府之故。 由于这时期的农民,收获种植已基本结束,山里人寂寞的单调生活,通过集市贸易、演戏等,得到了文化娱乐的享受和信息、购置的方便,从而充实了生活。 看戏的人实在多,老人、小孩、妇女,穿着节日的新粗布衣服,年老的老头,头顶个布巾,牛、马、驴、骡子、猪仔、羊群,满山坡都成了交易市场。 丹桂与嫂子、姐姐总是早晨逛集市,中午以后就看戏,看戏的位置是奶奶家的叔叔每天早晨就给占好了。在这里是最自由最放松的时光,丹桂年少,有文化,爱看这里的山水景色和红叶,爱看早晨的日出,爱听寺上的钟声,爱听这里的鸟叫,她甚至淡化了对解经傅的那种单相思,但是那种单相思的爱情萌芽仍然缠绕着她年幼的思绪,甚至每时每刻,她开始思考怎样理性化去爱这个解经傅。 香山寺实际上是白居易生活过的地方,诗人白居易公元(772-846)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贞元十六年(公元800)进士。生于父亲宦任时的河南郑州新郑县。贞元二十年(公元804),白居易33岁时,举家迁居关中渭南下邽(今下吉)。他的族祖白建原籍太原阳邑(今山西太谷县)人,北朝北齐大臣,朝廷赐田于韩城约四万余公顷,在那个时期基本上韩城、合阳、石堡(黄龙)大部分农民都属于白居易祖先家的佃户。 白居易晚年选择了韩城香山而居,因他的定居,对这一地方的文化、教育及生产贸易和发展都起到了奠定性的作用。 白居易定居后,他的同僚和向往者又有八人及家室老小,也都奔向他而隐居于此地。这九位老人后来成立了个“九老会”,因为都是朝廷命官退隐而来,也都是文化大家,对此地的文化、文明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诗人,给他修建了庙。只韩城就有好几处,可惜现已无存,但香山寺的这座庙最宏伟,塑有白居易的一尊巨像,墙壁上有他老人家的诗句,可惜在公元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被毁,遗址现在尚存。 香山寺起初叫香山庙,后来世代有人守庙,不知什么时候有外地来的僧人来后住进庙里,人们慢慢地把它又叫成香山寺了。 薛丹桂看着那墙壁上美丽的书法遗迹《琵琶行》,她默声逐字逐句的细读慢品其味,比平时在书里面读时有意义的多了。此时此刻,她对作品中女主人公琵琶女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心理,而以前的感受从来没有现在这样深刻。墙上的壁画,都是反映白居易的一些感人的故事,艺术性极强,庙院石雕丰富多彩,使人留恋忘返。 一名弱女子的细心阅览,引起好多人的稀奇和赞赏。 庙会到了第五天,薛丹桂执意要往孟弋沟去一趟,由于三套马车返回家运送购买的土特产粮食之类的物资,亲戚家二叔只好陪着她去,赶了一头毛驴,她骑着二叔赶着,去了孟弋沟。 孟弋沟古周朝时被推翻的一个国王,他掌朝五十九年被推翻,就是西周的赧王落难于此地。这里的老百姓还是善意地接收了这位驰骋六十春秋的英雄,他的亲族家丁及残余,全部落脚于此地。 赧王在韩城的故事及笑柄很多,至今人仍骂孩子的调皮或他人的不文雅举止,都会用这样的口气:把你赧王的吃着啦!“赧王”二字用的特重,事情办不好或一句话半天说不出来,也通常用这种口气。赧王到了孟弋沟时饿饥的受不了,老百姓为他做了顿玉米面条(韩城叫剁面),因吃的太多了,一下给吃的胃涨病了。紧接着又是拉不下来,至今本邑人骂谁或奚落他人时常用这样口气:“你和赧王样,叭(拉)不下啦。”现在就直裸裸的说:“你赧王的叭(拉)不下啦。”只因他曾是国王,所以老百姓将他的缺点作为笑柄,流传几千年,然而,关于他的风流故事和英雄传说,至今已经几乎没有什么记忆了。 当然一些有文化的人和一些好奇的人,同薛丹桂一样愿意到那里去看看,只不过女流之辈必定很少去而已。 二叔小心翼翼的为她牵着毛驴,因为从香山寺去孟弋沟全是下坡。丹桂坐在驴鞍子上是双腿在一边,她和二叔说话着,时儿哼起明朝那乡间的小调,远处千山万壑,一望无际。她问二叔:“二叔,你说那赧王为什么偏偏落脚孟弋沟这等小地方呢?”二叔给她说:“古时候人很讲究,像赧王这样的大君王,他是由风水先生根据阴阳八卦,觅找落根处,其实赧王行至富平县那一带,那里的人们不留他这位败王。你想,周朝八百年的江山,就败在他的手里,富平老百姓还嫌他带不来好运气呢。咱们这里的百姓善良,接待收留了这位行将就木的寻崩君王。”说着,就到了孟弋沟,二叔指着那块大石头说:“这是赧王坐过的石椅子。”丹桂接着说:“好气派啊,真是个椅子形状,这地方真是一片孤城万仞山啊!漂亮的很,神仙住的地方。” 丹桂手往二叔肩上一撑跳下了驴背,二叔将驴拴住,由于村上人大都去香山寺赶会去了,她们转遍巷道竟没有见一个人,为赧王建的祠庙、塑像、人物显得虎视眈眈、威武雄伟。 二叔给丹桂讲:“你不要看他老人家衣冠楚楚,其实据传说他是个很随和的人。夏天了脱个光屁股,整天在河水里泡着;冻天棉衣一脱,坐在他的石椅上,面向太阳抓虱子;老了总爱与孙子们和村上的儿童戏乐,人们很难找到他作君王的神态。” 庙堂墙壁仍写一首白居易的 《望月山阴》诗: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丹桂读完后说:“二叔,这首诗分明是白居易为赧王作的。”二叔笑了笑不敢作声。 他们准备离开这里,丹桂站在村口的山石冈上,叹息的口气说:“千余年的历史了,太落魄了,庙也无人修,后裔都散徙无几。” 二叔指着那茂密的野酸枣树,看着一片红彤彤的酸枣说:“好看吧!”丹桂倒是没有在意这份景色,因为满山遍野太多了。 二叔然后接着说:“这里的酸枣树没有刺,传说王母娘娘看赧王来了,结果那酸枣刺把王母娘娘的白裙子给挂破了,王母娘娘很恼火。不知怎么的,以后这酸枣树上就没有刺了。” 二叔又说:“这里出生的姑娘都很美丽、漂亮,所以有民间谚语:孟弋沟里出娘娘,香山寺上钟声亮。” 丹桂笑了笑,顺口说:“有意思。”接着又说“二叔,咱们回家。”她走到高处,在二叔的帮助下,轻快地骑上了驴背,继续双腿放一边,显得文雅有度,个性所存。 途中使她迷惑不解的是,赧王和白居易世代相差甚远,一个喜欢居沟,一个喜欢居于山顶,难到这里面有什么秘密?这里的人说起他们都以为骄傲。难到这些人都是他们的后裔? 今年她们可真行,一下住到九月初十日,丹桂这次是因为从那单相思的苦脑中出来,又从大自然的存在中得到缓释,她极力从乡俗中寻求传统文化,然后借以理性化处理自我思维。因此,也就玩好了,她又回到了自已的处女怨宫,深闺的家。 几天以后,薛先生从学府回到家,丹桂见了父亲后高兴极了,倒像是久别重逢的样子,薛先生对小女偏爱有加。常言道,天下老偏的小,这话可一点没假。父亲问这问那,还稍有感概的说:“这世俗是不公道,给女子缠脚,不让女子见世面,不让女子进学堂 ,关中平川是受世俗观念之害最深的地方。” 丹桂说:“爸,你说的真好,只有你最理解你女子了。”薛先生笑了笑,“你好好读书,将来自有福享。”丹桂:“哎,我听爸爸的。”稍许就去自己的房间去了。 嫂子见丹桂进她的闺房去了,于是就上厅房。薛先生见儿媳站着叫了声他,就问:“你有事啊?” 儿媳妇说:“对,有事。” 父亲说:“你讲。” 儿媳妇说:“丹桂这次在香山时给我讲,她看中了你的学徒解经傅。她还说,非解经傅不嫁,还发誓呢。”薛先生:“噢,真的啊?我和你妈都知道这回事,但没有想到有这么严重。好,你说的爸知道了,是个好事情。”儿媳离开厅房后,这天夜里老伴俩说话了好长时间,直到很晚才入睡了。 薛先生和老伴统一了口径,由薛先生直接找解经傅谈,但是暂时保密。因为老师为女儿谈女婿,并且是自己的门生,必定不合适,害怕落上层领域的笑柄,育人的人做事是很谨慎的。 有一天下午,薛先生约解经傅来他房子,经傅想老师不约他去办公室,却是自己房子,不知道什么事,也没多想就去了。 进了房子老师很客气的让他坐下,并给他一碗水喝。然后老师问他家的一些情况,绕一圈的问话后,老师递给经傅一张纸片,经傅接过一看,是一首词作《钗头凤》。他默读完以后说:“老师这是一首爱情词作,不知道是谁,好像为我而写。”话一说完,老师毫不隐讳的给解经傅讲,“这是我家小女在你们为我过六十寿辰时,她对你产生了非常好的印象,发展到了单边感情。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老师经过反复考虑以后,决定亲自将此事告诉你,因为你们都到了青春年华,或许这也是天公有意。”老师略停顿了一下又说:“当然,你们家里提亲的人也不少,听说你都拒绝了,我们大明时代的文化人与非文化人是不一样的,有足够的选择性和自我决定权,老师不强加于你,只是老师有责任将这则信息通报与你,不失于一名作父亲的义务,因为是女儿让我将词作转交予你的。但是,老师不需要你现在表态。” 经傅接着老师的话说:“老师乃儒门大家,经傅敬重导师的人品,经傅乃耕读弟子,门户有别,怕是影响前辈雅号名望。” 薛先生说:“这个你不必多虑,朗朗乾坤,不是富人的天下,也不是官宦的交易,更不是习俗葬品,是需要文化的传承和默契。你们年轻人要有这个勇气,不能被世俗所惑。好了,专心读书,给你足够的空间,不要使我薛某失望。”老师显然是有些激动,最后一句当然是一语双关,经傅告辞了老师回到课堂上去了。 万历十四年(1586)的腊月天,韩城县在这一时期是比较热闹的,忙碌了一满年的农民在这个季节是最闲的时候,他们要去城里购置年货,街道人比较多。 有一天,解经傅去街上 ,无意中被薛丹桂发现了。丹桂和母亲俩人也上街,丹桂指着那位高个子青年给母亲说:“那是解经傅。”她喜出望外地喊了出来解经傅的名字,母亲连忙将丹桂指着的手拽了回来说:“你一个姑娘家,不怕人笑话。” 丹桂没管母亲的事,然后故意大声尖叫了一声“解经傅咦!”顺势就原地蹲下。薛夫人忙吵:“啊呀,这女子不得了呀。”也站着没动,又强装笑颜,看着经傅。人流中解经傅只听一声姑娘的尖叫声,回头一看,是师母站着,他忙走到师母面前恭恭维维地鞠了个躬,鞠躬的同时,却见一少女蹲在师母旁,他明白了一切,丹桂也站了起来。解经傅问:“可是丹桂小姐?”问侯的同时也为其鞠一躬。 丹桂答道:“正是小女子。”然后也顺便回鞠一躬。身边的街上行人,有的人看见好像大惑不解,有所好奇。待解经傅看那抬起头的姑娘,只见她满脸彤红,水汪汪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有两个不太明显的笑窝,头发梳的和那仕女一般,穿那般配的带花色衣服。解经傅想,难到这不期而遇,正是天赐我的良缘么? 师母看俩人目视回合于这种闹市广众之中,有失大雅,且有出格之嫌,忙搭话打岔。丹桂知道母亲有意搅局,忙稚声的说:“见君一面实难,若求君郎怕更难?” 经傅忙回道:“不难,不难,青出于蓝胜于蓝,吾必求才貌双全之缘。”相互告辞而别。 万历十五年(1587)的正月十二日,一挂尚好的马车驶上了解家村的北坡,只见车夫下车问了街子上的老人几句话,就将车赶向村里面去了。 马车停在了豆坊新院的大口,从轿子里下来的是位五十开外模样的官人,穿着崭新的衣服,文雅有度,他抬头看了看门楼子,写着精美的两个大字“耕读”,进了二道门的门楣是“忠信笃敬”,又看看门道两旁墙上的牡丹和梅花及配诗,心内赞叹不已。东边墙上一首诗曰: 牡丹为花王,孔雀树间藏。 一林尽富贵,两翼快翱翔。 西边墙上一首诗曰: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老大经雅听见门口有车子的响声,急着去门口,一看是县教谕大人吴峻(凤翔县人),忙先鞠躬,恭迎家里。父亲、母亲、经傅、经邦、经达等都上前迎接这位县衙的儒官。 一位仅次于县丞的官人来,肯定有事,解自克夫妇没有见过教谕大人,听儿子一介绍,忙的不知所措,经雅帮着马夫停车卸马。教谕大人被按排在正堂客厅,客厅的一边是卧室,一边是书屋,书屋的隔墙是书架组合,也可视其内的书屋状况。吴教谕自言自语:“难怪一门三秀才,一个农业家庭的书房,胜过一间读书室。” 解自克夫妇忙着为教谕端来了点心、糖块、茶水和葵花仁等,听见教谕的夸奖,自克接着说:“书是不少,读的不多,我父亲爱收藏。” “我早知令尊喜欢收藏,今日一见,不胜惊讶,不简单呐,精神难得。”教谕又是赞赏。解自克忙说:“这些都是我老人创办的。” 解自克先生又忙呼教谕大人坐下,用点心,然后自已也坐下陪这位贵客。教谕大人说:“解先生,你家孩子好啊,有前途,一门三秀才,不容易啊。我来有件事要给你说,就是为你家老二解经傅介绍个媳妇。”教谕单刀直入的开始说了。 解自克老人接过吴教谕的话忙说,“好事,好的很,只是犬子的事劳驾你大人大正月的专门来一趟,实在是麻烦大了,过意不去,过意不去啊。”教谕又接着说:“我到你家,是应该早些来,因为有你们的教育才有儿子的今天,我是韩城的教育官员,没有来过三秀才家是不称职的,当然,今天这个事,另当别论。” 解自克先生说:“儿子托你福,有你大人保媒,肯定是好人家。” 吴教谕说:“解先生,女方是薛家薛时化巡抚的千金。” 经傅父亲自克忙说:“啊呀,高攀了,只是……只是。”教谕看出来自克先生的心思就说:“叫经傅过来,看娃怎么说的。” 结果饭就做好了,自克先生忙说:“不忙,先用饭。” 吴教谕笑笑说:“饭真快,这正月天都是饱肚子,吃不了多少。” 姑娘解明茹先用盘子端来四个小蝶菜和一壶醋,盘中放有两双红木筷子。经雅媳妇用盘子端碗饭就接着上来了,经雅接着菜蝶子和饭碗往方桌上放,并说:“大人慢用。”解自克先生站起来为教谕碗里调上醋,自己也照例陪上客人要吃上一碗饭。 馄饨饭用罢后,俩人又接着喝茶,解自克担心经傅这娃那个不找囚子(媳妇)的坚决态度,于是就示了个手势,意思是你先慢用。然后就出去到东房给经傅讲了教谕的用意,经傅忙问:“大,是哪家的闺女嘛?”父亲故意说:“这个我倒没有问。”经傅说:“好,我问问。” 自克先生大惑不解的是这娃没有一丝抗拒的意思,让人觉的好主动。然后说:“人家教谕大人,还能保那一般的媒。肯定有来头,也只能我问,谁让你们小娃子多嘴呢。” 经傅说:“好,我不多嘴,那咱俩见教谕。” 父子二人上了厅房,父亲照例坐在原先坐的那东边的椅子上,经傅进厅后站在一边并说:“教谕大人,饭可用好?”教谕回答:“好了。”教谕便接着说:“我为你保个媒,是你薛老师的小闺女,名叫薛丹桂,小你几岁,属猴的,你可见过?”经傅回答:“见过,我听教谕大人和父亲大人的安排。”“行,你去吧。”教谕让经傅下去,自己又让解自克先生带着一同去松山公寑厅拜见了老先生和党老夫人,并高度赞扬了他们,随后,又一起吃了中午饭。 古时候,一般有专程来家做客的重要客人,不吃中午饭,主人是不让走的,教谕他知道民间的风俗,也就没有推辞,中午饭用过后,稍许,教谕就坐马车返回县城去了。 万历十五年(1587)的二月初三就订婚了。当然,完婚的事情要男方安排,定完亲事以后,什么时候娶亲,还没顾上考虑。古时候办一则婚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年六月十七日爷爷去世,解经傅与薛丹桂在第二年,也就是万历十六年(1588)的三月初九日才举行了婚礼。顺理成章,老大解经雅因已婚,没有参加万历十三年的府试,解经傅也未参加万历十六年的当届府考,但经雅已在县衙谋了份差事。 由此看来,传统的农民意识,在这个比较推崇文化的家庭还是根深蒂固的。他们没有想让儿子干多大的事,只要有一份差事就满足的太了。但是解经邦参加了,他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一个,万历十六年他通过了府试,且获得第一,这对家庭震动太大了,尤期是对经雅和经傅。 老大和老二带着强大的压力,在万历十九年共同参加了府试并且都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可是老三解经邦也在这年的乡试中考得举人。 解经傅后来通过院试之后,于万历二十八年中举(1600)。 此后老大和老二共同努力,同中万历二十九年(1601)同科进士。 解经傅和大哥一样,虽然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科举历程,但是他们还是以非凡的毅力,开辟了为国家贡献才能和智慧的先决条件,成为流芳百世的巨人。 后来的明朝武英殿大学士、宰相、韩城县人薛国观,为他崇拜的皎皎一族兄弟题联: 龙门毓秀英 昆仲济美 不亚玉殿生三俊 象岭钟杰士 兄弟联芳 可比金阶映二难 作者:字艾欣,号香山红叶,关中女人

最新文章